MLsys各方向综述

栏目: IT技术 · 发布时间: 4年前

内容简介:最近在试着寻找ML + sys可做的方向,发现涉及到的坑太多了,有点眼花缭乱的感觉……不如写点东西总结一哈,帮自己理一下思路。个人感觉MLsys不能算是一种方向,而是一种思路……比如对于system研究者来说,可以把ML作为我们开发的系统要适配的一种benchmark,就像transaction对于数据库、某种文件场景对于File System的意义一样。这样一想可做的空间就宽广多了。就算ML哪天又进入寒冬,之前所学的技术也仍然是可持续的。传统的system研究者也应该适应这个潮流,不能简单的把MLsys一

最近在试着寻找ML + sys可做的方向,发现涉及到的坑太多了,有点眼花缭乱的感觉……不如写点东西总结一哈,帮自己理一下思路。

个人感觉MLsys不能算是一种方向,而是一种思路……比如对于system研究者来说,可以把ML作为我们开发的系统要适配的一种benchmark,就像transaction对于数据库、某种文件场景对于File System的意义一样。这样一想可做的空间就宽广多了。就算ML哪天又进入寒冬,之前所学的技术也仍然是可持续的。传统的system研究者也应该适应这个潮流,不能简单的把MLsys一律归为大水漫灌..

有很多topic我也是初次接触,还不是很熟悉。如有错误还请批评指点~

1. 分布式机器学习(Distributed DNN Training)

这个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from ML / system perspective。安利一下刘铁岩老师的《分布式机器学习》这本书([ch_]表示引用这本书中的一些章节),还有UCB cs294 19fall的这一节。

ML

从ML的角度做,主要是发明或改进分布式训练算法[ch4] [ch5],保证在分布式加速的同时,仍然能达到原来的学习效果(loss/accuracy)。因此很多工作也被投在像ICML、NIPS这种专业ML会议上。主要用到的方法包括优化(optimization)和统计学习理论(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还有一类工作涉及到如何把单机算法改造成分布式[ch9],比如同步/异步SGD等。这里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分布式环境下的通信开销,提高加速比。

这方面了解不多就少写点了… 可以参考这里。

System

还有一个就是从System的角度做。从分布式计算的角度来看,可以把相关工作分为以下几类:

对于计算量太大的场景(计算并行),可以多线程/多节点并行计算,多节点共享公共的存储空间。常用的一个算法就是同步

(synchronous 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含义大致相当于K个(K是节点数)mini-batch SGD [ch6.2]

对于训练数据太多,单机放不下的场景(数据并行,也是最主要的场景),需要将数据划分到多个节点上训练。每个节点先用本地的数据先训练出一个子模型,同时和其他节点保持通信(比如更新参数)以保证最终可以有效整合来自各个节点的训练结果,并得到全局的ML模型。[ch6.3]

对于模型太大的场景,需要把模型(例如NN中的不同层)划分到不同节点上进行训练。此时不同节点之间可能需要频繁的sync。这个叫做模型并行。[ch6.4]

Pipeline Parallelism:这是去年(SOSP19 PipeDream)才出现的概念,参考这里的第90、95页 以及这里的简介。Pipeline Parallelism相当于把数据并行和模型并行结合起来,把数据划分成多个chunk,也把训练模型的过程分成了Forward Pass和Backward Pass两个stage。然后用流水线的思想进行计算。

另外,分布式ML本质上还是分布式系统嘛,所以像传统分布式系统里的一些topic(比如一致性、fault tolerance、通信、load balance等等)也可以放到这个背景下进行研究。

最近挖的比较多的坑大致涉及以下几个点:

1.1. 分布式ML系统设计

[ch7.3] 最着名的就是几大分布式DL模型:Parameter Server / AllReduce等。

个人感觉这里面一个可以挖的坑是Decentralized Training。地里一位大佬也在做这个方向。

1.2 Edge Computing

很多ML模型是需要在手机上运行的(比如毁图秀秀)。针对这一场景,一个是要对手机这种低功耗设备对ML model进行裁剪加速(后面会提到),还有一个要做的就是运行在多个device上的分布式ML。

这里有个最近非常火的概念:Federated Learning。其实本质还是炒数据并行的冷饭…不过应用场景比较不一样。FL更多是为了Privacy的考虑,而分布式加速训练在这里倒是个次要目标。FL还涉及到了模型聚合[ch8],也就是如何把多个device本地训练出的模型合并到一起。

1.3 大量计算资源的Scheduling / device placement

UCB的CS294 19spring对这一节有过介绍。

这里的计算资源的数量级是很大的……比如工业界会有万台CPU服务器 / 上千台GPU服务器搭建的DL平台。这个小方向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它们的性能。比如在阿里PAI组的JD里就有这幺一条:“设计探索高效的分布式Placement算法,以更系统化的方式来解决大规模深度学习高效训练的问题”。

这方面比较早的工作大概是这篇paper,说的是如何为TensorFlow计算图里的不同算子分配不同的device,最后用强化学习实现了这个目标。这个工作看起来有点prototype,但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另外还有很多猛如虎的类似Train XX model in y minutes的工作。这种就不仅是placement好就能完成的了,还需要涉及系统拓扑的设计、降低communication开销等等。

1.4 communication相关

[ch3.5] [ch7]介绍了一些宏观上的通信模型,但深入进去还有很多可搞的坑。传统搞网络/分布式系统的组比较契合这个小方向。

例如我校的分布式组原来有一些geo-distributed system的工作,现在也可以往ML上装。

1.5 其他sys for ML可做的坑

工业界的一个ML pipeline不仅仅是训练,还涉及到很多其他的坑。这些是目前被挖的还比较少的:

存储 / Data Management:

1) 训练数据的规模是很大的。如何为ML设计一个专用的文件系统(类似大数据界的HDFS)或者数据库来加速读数据呢?类似的工作有管理ML model的ModelDB.

2) 在ML framework中,以及Parameter Server中,需要用一个KV storage system来存储参数。可不可以针对ML的场景优化这个KV存储系统呢?关于这个可以参考neopenx大神的blog。

2.深度学习模型压缩/加速

这方面和architecture结合比较紧密。CS229有这一节,也可以参考NIPS19上的这个talk。

对DL model进行压缩主要考虑两个角度:减少计算量(例如conv层的计算量) / 内存占用(NN的参数数量)。不仅要考虑ML上的metric,也要考虑system层面的performance(例如latency / throughput / 功耗。有时候这些比ML模型的accuracy还重要)。具体的方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1. Architectural Compression

Layer Design -> Typically using factorization techniques to reduce storage and computation

Pruning(剪枝) -> Eliminating weights, layers, or channels to reduce storage and computation from large pre-trained models. 减少卷积核大小 / 通道数等等

2. Weight Compression

Low Bit Precision Arithmetic -> Weights and activations are stored and computed using low bit precision

Quantized(量化) Weight Encoding -> Weights are quantized and stored using dictionary encodings.

很多相关的工作是在ML的角度来压缩模型的(也就是Arch Compression,特别是针对CNN和RNN。比如很着名的MobileNet)。这里我们先(kan)略(bu)过(dong),来看从System的角度是如何加速的。

2.1 通过Quantized(量化)降低计算精度要求

量化的含义是将卷积层(the weights and / or activations of a CNN)通常要用到的32位浮点数用更低位的数来表示,如int32, int16, int8等等,来降低资源占用(float32无论是计算还是存储都是很吃资源的..)。量化之后无疑会损失一部分精度,但神经网络对噪声并不是特别敏感,因此控制好量化的程度之后对ML任务的影响可以很小。

一种常用的量化方法是train in floating point and then quantize the resulting weights,训练时还是用float32(因为要涉及到反向传播和梯度下降,全是int就很难搞了..),但在inference的阶段就可以加速啦。一个直观的方法是事先找好一般网络参数的min / max值,然后将训练好的网络参数乘一个scala factor来映射到[MIN_INT, MAX_INT]区间内的整数存起来。在inference时先按int来计算,最后结果再转换回float32。这一过程中其实加速了大量的卷积计算。比如这篇paper就实现了float32到int8的量化。

混合精度计算:上面讲的方法是用在inference阶段的,其实在模型训练时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加速,只不过再用int就不大行了。一种比较新的方法是用float16(也就是俗称的半精度),fp16占用空间是单精度(fp32)的一半,双精度(double,也就是fp64)的1/4。

量化的具体实现方法可以参考这里。NVIDIA专门推出了针对inference阶段量化加速的 工具 包TensorRT

2.2 新硬件 / DL Acclerator

在纯硬件方面针对DL workload的工作也有很多,这里来看几个parallel相关的技术。最近Data-Level Parallelism不仅在深度学习中,在其他一些领域(比如数据库)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CPU:尽管GPU已经成了深度学习计算的标配,有时候仍然是需要CPU运算的。例如要在手机等辣鸡设备上进行inference。

SIMD:SIMD的含义是同一条指令在多个数据流上操作,和在向量处理器中一样。在具体实现中(例如SSE指令集)是把一个128位SSE寄存器(这是新增加的SIMD专用寄存器,和早期借用FPU寄存器的MMX不同。在SSE指令集中是增加了8个这种寄存器)划分成4个块,同时存放4个float32单精度浮点数,4个块可以同时进行运算(有多个运算单元,作用于不同的地址),这样就提高了并行度。后来的SSE2 / SSE3 / SSE4 / AVX指令集在此基础上又增加对float64 / 更多运算的支持,以及扩展了SIMD专用寄存器的位数,但本质上还是一样的。另外,SIMD带来的并行和超标量处理器的并行性(一个周期issue多个指令,用于instruction level parallelism)不是一个概念。非超标量处理器也可以SIMD,而超标量处理器可以更并行issue多个SIMD操作。

VLIW:和一次issue多条指令,然后靠硬件进行ILP调度(也叫动态多发射。需要硬件实现乱序执行、分支预测等操作)的超标量处理器不同,VLIW(Very Large Instruction Width,采用这种技术的处理器也叫做静态多发射处理器)的含义是一次只issue一条可以完成多个操作的复杂长指令(也叫发射包,其实从软件的角度看是多条指令的集合)。因此一条指令的位宽可以很大。VLIW是通过编译器来进行指令级并行调度的(比如一个常用的方法是循环展开,通过识别出可并行的重叠跨循环体指令块来实现ILP)。VLIW的本意是希望在编译阶段就识别出程序中的依赖关系(静态调度),得到可以并行执行的发射包,硬件只需要根据调度好的发射包直接执行即可,这样就简化了硬件实现,从而实现更大宽度发射包的并行执行。intel Itanium的IA64指令集就使用了这个技术,但它在当年并没有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只适合计算密集、算法固定可控的workload。传统的通用应用程序可能很难具备这个属性(有很多run-time才能确定的值,另外cache访问也是不确定的),但深度学习任务具备这些性质。

GPU:GPU的本质可以看做SIMT(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Threads)。

等8205课上讲完GPGPU的topic再补充吧…

GPU集群:

系统结构:这个和纯计算关系不是很大,可能暂时和ML加速也没啥关系(事实上目前在计算机网络研究中用的还多一些)……但对于优化整体性能会有帮助

NUMA:当单个CPU性能已经到瓶颈时,多处理器就成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为了方便编程,需要保证能为应用程序提供跨越所有处理器的单一物理地址空间,这种也叫做共享内存处理器(Shared Memory Processor)。SMP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 任何处理器访问任何地址的仿存时间都是相同的,叫做统一存储访问(Uniform Memory Access)。2) 对于每个核心,访问某些字会比访问其他字快一些,整个内存空间被分割并分配给不同处理器 / 内存控制器,这叫做非统一存储访问(NonUniform Memory Access,NUMA)。NUMA虽然看起来复杂,但可以支持更大的规模(更多的核心),并且访问附近的存储器时具有较低的延迟。在过去内存控制器还在北桥的时代,多处理器用的是UMA(所有处理器都通过FSB总线连接北桥,再访问内存)。后来随着核心越来越多,为提高访存速度,内存处理器被做到了CPU内,每个CPU有(或者很少的几个核心共享)一个内存控制器,然后直连一部分内存空间,这些核心就被归为一个NUMA node。而跨NUMA node之间的内存访问需要走QPI总线。可以参考这里的图解。在一些涉及many core的工作中会经常用到NUMA的概念

RDMA:在网络环境中会用到。RDMA全称是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用于实现不需要OS参与的远程内存访问(因为message passing through kernel会浪费本来很大的内存和网络带宽)。具体的技术细节可以参考这里。

专用硬件:CPU性能太菜,GPU又太庞大,于是人们开发了AI专用芯片

FPGA:全称是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是可以多次烧写的。因为本质上属于软件所以可以快速开发 / 迭代。

ASIC:全称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出厂后电路就不可以改变了(需要流片)。但是性能比FPGA高。

2.3 矩阵算子优化

神经网络中的很多运算本质上就是对矩阵运算,因此可以用一些矩阵乘法优化方案来加速。比如cublas就是封装好的针对矩阵和向量运算的加速库,而对于神经网络加速则会使用cudnn

算子优化是个非常贴近hardware的工作,对多种设备都人工调优这些算子其实是比较难的…如果能简化一部分工作就最好啦。于是就有了下面会提到的深度学习编译器

2.4 AutoML

这个严格来说可能不算MLsys了…但它的思路在很多MLsys问题中也会被用到

AutoML最早只能调很有限的几种参数,用的方法也比较暴力(启发式搜索)。后来能调的东西越来越多,方法也更加猛如虎…一个里程碑是NAS,标志着神经网络结构也可以Auto了。

常用的调参方法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种:

随机搜索,或者说叫启发式搜索。包括 GridSearch 和 RandomSearch。这种方法的改进空间主要体现在使用不同的采样方法生成配置,但本质上仍然是随机试验不同的配置,没有根据跑出来的结果来反馈指导采样过程,效率比较低。

Multi-armed Bandit。这种方法综合考虑了“探索”和“利用”两个问题,既可以配置更多资源(也就是采样机会)给搜索空间中效果更优的一部分,也会考虑尝试尽量多的可能性。Bandit 结合贝叶斯优化,就构成了传统的 AutoML 的核心。

深度强化学习。强化学习在 AutoML 中最着名的应用就是 NAS,用于自动生成神经网络结构。另外它在深度学习参数调优 中也有应用。它的优点是从“从数据中学习”转变为“从动作中学习”(比如某个参数从小调到大),既可以从性能好的样本中学习,也可以从性能坏的样本中学习。但强化学习的坑也比较多,体现在训练可能比较困难,有时结果比较难复现。

之所以把AutoML也列出来,是因为这些方法在下面提到的ML for system问题中会很有用。比如之前做过的AutoTiKV就应用了一种贝叶斯优化方法来调节数据库参数。

cs294中给出了几个可提高的方向:

Accelerate data collection and preparation

Automatic data discovery

Distributed data processing, esp. for image and video data

Data cleaning and schema driven auto-featurization

Accelerate model selection and hyper-parameter search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execution

Data and feature caching across training runs

Provenance

Track previous model development to inform future decisions

Connect errors in production with decisions in model development

3.深度学习框架/系统设计

和Distributed Training的区别是这里更关注一些工程上的东西(框架设计、API设计等等)。一个Deep Learning Framework大致需要以下几个元素:

支持各种算子(op) 和 tensor (data)

计算图的定义方式(动态 v.s. 静态)

Auto Diff

Optimizer(例如Adam)

各种加速和优化的库:cudnn, openblas,mkl等

3.1 Deep Learning Framework

这一节重点关注这几个方向:

Differentiable Programming:如果用过Keras或者PyTorch就会记得它可以简单得像搭积木一样摞一个NN出来,只需要定义一个一个的层(前向传播逻辑)和损失函数就行了。而NN的训练需要Backward Propagation / Forward Propagation,也就是计算微分,运算时framework可以根据定义好的计算图自动求导算梯度。只要可微分就可以保证这个积木能摞出来,然后使用链式法则就可以自动计算微分(Automatic Differentiation)。如果一个语言或者framework具备了Differentiable Programming的性质,就可以更简单的在它上面开发Deep Learning应用(可以类比 python 手写NN和Keras的区别)。这篇文章对Auto Diff的实现做了很详细的介绍。

Embedded Domain Specific Languages:DSL的概念我们都知道,比如 SQL 就是数据库系统中的DSL,但这已经相当于一个全新的语言了。Embedded DSL是在现有语言上(例如Python)针对某个特定任务做的扩展。比如为了让Python做矩阵计算更方便发明了numpy;为了进行机器学习就有了TensorFlow/ PyTorch等等。Embedded DSL的作用是完成 Linear Algebra -> Pipelines -> Differentiable Programs 的转化。

根据计算图的定义方式,可以分为Declarative Abstraction(Embedded DSL先生成静态计算图,类似编译执行 define-and-run,例如Tensorflow、Caffe)和Imperative(Embedded DSL生成动态计算图并直接输出结果,类似解释执行 define-by-run,例如PyTorch、Tensorflow Eager)

对于具体的DL框架来说,虽然很多公司都开始自研框架了,但最流行的基本就TensorFlow、PyTorch、mxnet等等那几家了。不过最近又出现了分布式强化学习框架Ray,也具有很好的落地潜能。

3.2 Inference / Model Serving

之前关注了很多训练ML模型中会遇到的问题。但实际应用场景里,inference(直接使用训练好的模型predict)的次数会比training多很多,因此inference的性能也很重要。

Inference可以再分为以下两种:

Offline: Pre-Materialize Predictions:所有可能的query都是已知的,就事先predict好存起来。一般没有这幺玩的…

Online: Compute Predictions on the fly:根据用户的输入实时predict。这才是最常见的场景

一个典型的ML inference pipeline大致涉及到以下工序:

input data

-> Preprocessing(比如图片要resize)

-> model prediction(有时候会同时用很多model,还要ensemble起来)

-> 输出结果,有时候还要处理一下

这个pipeline的衡量指标包括Latency、Throughput等(和传统的system问题一样呀)。cs294里列出了几个最近的工作,可以参考这里的paper解读。个人感觉这里可做的坑不多….大多是修修补补…

3.3深度学习编译器

这里值得提一下TVM。这篇文章对TVM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

简单的说TVM是在把训练好的ML model部署在不同设备上时用的,重点关注的是Inference而不是Training(也就是推理引擎)。在这一过程中,模型本身可能用了不同的framework来写(比如tensorflow / PyTorch /MXNet,本质区别在于使用的算子类型可能不一样),而要部署到的设备也可能有不同的硬件架构(比如x86 / ARM / GPU / FPGA)。inference的过程也就是将framework X写出来的model放在硬件Y上运行的过程,这一过程和编译器是非常相似的(将语言X写的程序编译到硬件Y上运行),这也就是深度学习编译器的含义。

为了设计一个高效的深度学习编译器,TVM借鉴了传统编译器LLVM的设计思想:抽象出编译器前端[ 高级语言C/java -> IR ],编译器中端[ 优化IR,这种是不同编译器平台共享的 ],编译器后端[ IR -> 目标硬件上的binary ]等概念,引入IR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深度学习问题中可以将计算图作为IR,称为Graph IR)。这样不同硬件/framework都对标同一套IR,就避免了需要对每种硬件和framework排列组合适配的问题。TVM主要解决的是后端的问题[在目标硬件上高效运行IR]。而前端的问题[生成和优化IR]就交给深度学习框架们完成(针对这一步,在TVM stack中提供了NNVM,作用是represent workloads from different frameworks into standardized computation graphs)。

TVM是和硬件深度集成的,也就是需要针对每种硬件平台实现相关的AI算子(类似NVIDIA GPU上的cuDNN)。然而人工调优这些算子的实现是很费精力的(特别是要针对不同形状的业务模型),这里面也有一些knob需要调整。为了让这个过程也能ML化,于是后来有了AutoTVM。

cs294 sp19还提出了几个可能的future work:

– Compilers are great at Ahead of Time scheduling, what about Just-In-Time scheduling?

– Any way we can share GPU in predictable way and maximize utilization for DNN inference?

– Can we optimize for “fitness” of the kernel when it’s executed along with other kernels instead of its latency?

4. 用ML优化传统的system问题

这里面的花样就更多了…在上学期Jon的ML system课上有过较详细的接触。大部分是用ML去优化一个传统system问题中,一些需要人工经验调整、或者说可以从历史情况learn到一些东西的模块。比如数据库参数、操作系统页表、数据库索引等等。一个模块可以被ML化的前提是它必须是empirical的,参考它在页表(OS的工作集原理)、数据库(DBA是个很吃经验的活…)中的应用。如果人工都看不出来啥规律就别指望它能ML了…

一般认为用ML优化system的思想是起源于Jeff Dean在NIPS2017的workshop。这方面的工作很多发表在纯system的顶级会议以及下属的AI for xxx workshop上,另外一些AI会议的workshop也会收录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比如nips 2018的MLsys workshop。从2017年开始已经有很多坑被做过了,但个人感觉还是有一些搞头的。感觉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再来搞:

同样的scenario,使用更合适的ML算法。注意这里是更合适,而不是更高大上猛如虎。

比如这篇ML+Database的paper,使用了LSTM来预测未来的workload pattern,还要用GPU训练,但生产环境上要求数据库服务器也安个显卡是不现实的。工程上的一个解决方案是搞个集中式的训练集群(类似OtterTune),在DBaaS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倒是行得通,但在对外发布的数据库产品中就不行了。

这里感觉可以参考早期AutoML的一些工作,因为它们本质是很类似的(都是调参嘛…)。传统方法有启发式搜索/贝叶斯优化。最近也有很多人用强化学习去搞,但还是存在太吃资源的问题…

这方面对ML知识的要求高一点。

寻找system界更多可以ML化的场景。这个更适合专业的system researcher来做,对ML倒是略有了解即可。

有一类思路是把ML深度集成到系统设计中,比如Andy在2019年的15-721课上提到过Self-Driving Database的概念,和之前用ML优化数据库的工作不同的是,Self-Driving DB更关注如何把ML和DB深度集成,而不是搞一个又一个外挂的模块了。

另外一个类似的工作是在OS领域:engineering.purdue.edu/ 。

5. 其他

方向不是很契合就先不看了…等用到了再填坑

ML pipeline / lifecycle:ucbrise.github.io/cs294

Privacy:ucbrise.github.io/cs294

需要的技能树

这是从一些公司ML System Research Scientist岗位的招聘要求中整理出来的,更侧重system一些。

System:

工程基础:C/C++、OO programming。阅读源码是个很好的学习方式

OS

分布式系统

编译原理。特别是编译器优化技术、LLVM、memory optimization。Parser之类不喜欢也可以不看

Computer Architecture。另外还需要了解:1.GPU架构,例如显存分配机制、CPU与GPU交互。2.CPU、存储系统相关的新技术。3.有条件可以了解下深度学习专用硬件。

常见的并行计算框架,例如MPI/OpenMP/CUDA

ML framework的底层原理,扒源码

工业界的一些新东西:例如k8s、KubeFlow、ElasticDL

ML:

机器学习基础

常见的分布式机器学习算法、DL模型压缩、模型加速方法(根据具体方向而定)

数理基础不要太菜…不要被人吐槽像没学过高中数学…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带来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码农网

查看所有标签

猜你喜欢: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深入浅出HTML与CSS、XHTML

深入浅出HTML与CSS、XHTML

[美] 弗里曼 Freeman.E.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6-5 / 98.00元

《深入浅出HTML与CSS XHTML》(影印版)能让你避免认为Web-safe颜色还是紧要问题的尴尬,以及不明智地把标记放入你的页面。最大的好处是,你将毫无睡意地学习HTML、XHTML 和CSS。如果你曾经读过深入浅出(Head First)系列图书中的任一本,就会知道书中展现的是什么:一个按人脑思维方式设计的丰富的可视化学习模式。《深入浅出HTML与CSS XHTML》(影印版)的编写采用了......一起来看看 《深入浅出HTML与CSS、XHTML》 这本书的介绍吧!

HTML 编码/解码
HTML 编码/解码

HTML 编码/解码

MD5 加密
MD5 加密

MD5 加密工具

RGB CMYK 转换工具
RGB CMYK 转换工具

RGB CMYK 互转工具